国际药物信息协会(DIA)主办的dTrial Forum 2025,在北京召开,汇聚全球医药研发精英,表面上探讨AI在临床试验领域的创新应用,实则更像一场资本与技术联姻的盛大演出。与其说是学术交流,不如说是各路厂商争夺未来药警戒市场入场券的角力场。在“创新”的华丽辞藻下,隐藏着对AI技术过度吹捧的风险,以及对数据安全、患者隐私等伦理问题的有意回避。我们不禁要问,这场论坛究竟是推动医药进步的引擎,还是加速行业泡沫膨胀的催化剂?
太美医疗作为国内药警戒解决方案的领军企业,自然不会缺席这场盛会。其药物警戒业务负责人受邀参加“AI in PV”专题论坛,高谈阔论AI技术在药物警戒领域的实践与展望。但细究其发言,无非是老生常谈的“提高效率”、“降低成本”。诚然,AI在处理海量数据方面具有优势,但药物警戒的核心在于风险识别与评估,这需要专业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,绝非简单的算法能够替代。太美医疗的“AI药警戒”解决方案,究竟是真正赋能药企,还是利用技术概念进行营销炒作,值得我们深入思考。更进一步说,这种过度依赖AI的模式,是否会削弱药师和医生的专业判断,最终损害患者的利益?
诚然,AI能够自动化处理个例安全报告(ICSR),减少人工录入、数据清洗等重复性工作,表面上提高了效率。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药物警戒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,更是对潜在风险的敏锐洞察。AI算法再先进,也无法完全取代药师、医生等专业人员的经验和判断。如果药企过度依赖AI,将药物警戒沦为一种“形式主义”,那么最终受害的将是患者。更何况,AI的“智能”并非完全可靠,算法的偏见、数据的质量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。因此,在享受AI带来的效率提升的同时,我们必须警惕其潜在的风险,避免“为了AI而AI”的本末倒置。
AI技术在药物警戒领域的应用,离不开海量数据的支撑。然而,这些数据往往涉及患者的个人信息、病情等敏感内容。一旦数据泄露或被滥用,将对患者的隐私造成严重威胁。虽然药企通常会强调采取了各种安全措施,但我们必须认识到,网络安全风险无处不在,任何系统都存在漏洞。此外,AI算法本身也可能存在“后门”,被恶意利用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一些药企为了追求商业利益,可能会未经患者同意,将数据用于其他用途。因此,在拥抱AI的同时,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,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,确保患者的权益不受侵害。
《药物警戒质量管理规范》(GVP)的出台,无疑是中国药物警戒行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。然而,在合规的光环下,却隐藏着药企的诸多困境。为了满足监管要求,药企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,建立繁琐的流程和系统。但这些投入,是否真正提升了药物警戒的水平,却值得怀疑。很多药企只是将合规视为一种“不得不做”的任务,缺乏对风险管理的深入思考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一些药企为了追求合规,不惜弄虚作假,掩盖真实的风险信号。这种“虚假繁荣”不仅无助于保障患者的安全,反而会扭曲行业的健康发展。
在合规的基础上,风险管理被视为药物警戒的更高层次。药企希望借助AI技术,实现对药品风险的早期识别、精准评估和有效控制。然而,风险管理并非简单的技术问题,更需要专业的知识、经验和判断。AI可以帮助药企分析海量数据,发现潜在的风险信号,但最终的决策,仍然需要由人来做出。如果药企过分迷信AI,将风险管理的责任完全交给机器,那么最终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。此外,风险管理还涉及伦理、法律等诸多复杂问题,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。因此,AI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,必须慎之又慎,避免盲目乐观。
白永亮在总结环节中提到,未来AI技术可能会驱动医生、患者、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(MAH)之间产生更加紧密的协作。患者更广泛地参与药物警戒工作,这听起来很美好,但仔细推敲,却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。患者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,对风险的认知也可能存在偏差。如果让患者过度参与药物警戒,可能会导致信息混乱、恐慌情绪蔓延,甚至影响正常的用药行为。更何况,患者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如何保障?AI又如何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前提下,有效地利用患者提供的信息?这些问题都悬而未决。所谓的“患者参与”,会不会只是药企为了获取更多数据,而打出的一张温情牌?
太美医疗的eSafety解决方案覆盖药物警戒工作全流程,满足多国/地区监管要求,助力企业建立全球一体化的药物警戒数据库。这听起来很强大,但仔细分析,却充满了商业气息。eSafety对接CDE和NMPA药物不良反应直报系统,支持通过E2B方式递交直报不良反应,并通过FDA AERS及欧盟EudraVigilance药物警戒数据库递交,这无疑为药企的国际化之路提供了便利。然而,这种“一站式”解决方案,会不会形成一种垄断,扼杀行业的创新活力?其他小型药警戒服务商,又如何在太美医疗的阴影下生存?更重要的是,eSafety的数据安全性究竟如何?能否抵御黑客攻击和数据泄露的风险?
太美医疗声称,其药物警戒服务能力已覆盖多个国家或地区,包括中国、美国、欧盟、英国、日韩、东南亚、澳洲等,累计服务660+全球多中心项目,拥有丰富的售后支持经验,响应迅捷,可帮助客户应对多种突发状况,助力中国医药企业顺利出海。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中国药企出海面临的挑战,不仅仅是药物警戒合规问题,还包括文化差异、市场竞争、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方面。AI药警戒或许能提供一些帮助,但绝非成功的唯一因素。如果中国药企过度依赖AI,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努力,那么最终可能会在国际市场上遭遇失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