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陆

上海金融新政:跨境便利藏玄机,人民币崛起新篇章

author 2025-04-25 49人围观 ,发现0个评论 人民币跨境支付金融科技上海金融中心外汇

上海金融新政:跨境便利化的糖衣与本币优先的内核

近日发布的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行动方案》),乍一看,是进一步对外开放,提升跨境金融服务效率,助力企业“走出去”的又一举措。但细细品味,却能从中嗅到浓厚的“本币优先”的味道。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、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背景下,这份方案更像是中国在金融领域未雨绸缪,主动出击的一步棋。

跨境人民币结算量激增背后的战略考量

3月份上海市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逼近三万亿,一季度更是突破八万亿。数据亮眼,背后却不仅仅是市场需求的自然增长。在全球外汇市场波动剧烈的大环境下,人民币结算量的攀升,无疑是中国有意引导企业更多使用本币进行跨境贸易,降低对美元等强势货币的依赖,从而规避汇率风险的一种体现。当然,这并非易事。企业习惯于美元结算,转换到人民币需要一个过程,也需要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进一步提升。但趋势已现,未来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角色只会越来越重要。

自由贸易账户的“上海经验”:可复制,但真的能推广吗?

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的自由贸易账户,累计办理跨境收支总量近260万亿元,看似成绩斐然。但这种“上海经验”能否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,仍然存疑。毕竟,上海的区位优势、经济发展水平、金融人才储备都是其他地区难以企及的。更重要的是,自由贸易账户的便利性,在一定程度上也伴随着更大的监管难度。如何在推广的同时,有效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,是摆在监管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。如果一味追求复制,而忽略了各地实际情况,很可能适得其反。

18条举措:应对风险的良方,还是提升人民币地位的棋子?

《行动方案》中提出的18条具体举措,涵盖了便利外债管理、放宽融资租赁公司跨境资金融通、优化业务流程等多个方面。这些措施,无疑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应对跨境业务中的风险和挑战。然而,在我看来,这些举措的背后,更深层的目标是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。通过降低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门槛,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更多地使用人民币,逐步改变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格局,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崛起。当然,这并非一蹴而就,需要长期的战略规划和持续的政策支持。

外资金融机构加速入场:是开放,还是另一种形式的“引进来”?

近年来,中国大幅放宽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,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。这看似是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又一重要进展。然而,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,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,在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,也可能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,甚至带来潜在的风险。更重要的是,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和目标,往往与中国的整体战略存在差异。如何在吸引外资的同时,确保国家金融安全和稳定,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。也许,我们应该更关注如何让外资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经济的发展,而不是简单地追求“引进来”。

请发表您的评论
不容错过
Powered By okexget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