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月,成都的“数智赋能·知创未来”发布会,看似一场科技盛宴,实则更像一场资本的狂欢。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高调站台,为“数据知识产权”摇旗呐喊,而财学堂则顺势成为了这场戏的主角。一纸“四川省首批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”,外加一个所谓的“首单签约”,就足以让这家企业名利双收?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。
数据这东西,说白了就是一堆代码和数字,谁来定义它的价值?谁又有权将它变成私有财产?四川省的这个“数据知识产权登记”,看似是创新,实则充满了争议。把数据确权,然后拿去交易,这和炒房有什么本质区别?只不过是换了个概念,把炒作的对象从房子变成了数据而已。所谓的“填补空白”、“全国首单”,不过是精心策划的营销噱头,目的是吸引眼球,抬高身价。真正的问题是:这些数据的来源是否合法?是否侵犯了用户的隐私?在资本的运作下,这些问题似乎都被选择性地忽略了。
财学堂这家公司,自称“国内领先的终身财经教育平台”,又是“财经教育生态系统”,又是“多元领域”,听起来高大上,但仔细想想,所谓的“数据知识产权”,真的能提升教育质量吗?还是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商业模式贴金,方便融资圈钱?和深圳德讯证券顾问有限公司的合作,说是“数据资产化”,更像是利益交换。德讯看中的,恐怕不是财学堂的“教育价值”,而是其背后积累的用户数据。这些数据经过包装,就能变成“精准营销”的工具,最终受损的,还是那些信任财学堂的学员。
“数据资产”这个概念,听起来很诱人,但真正的问题是,谁来评估这些数据的价值?谁又愿意为这些数据买单?所谓的“交易项目”,很可能只是左手倒右手的游戏,目的是制造虚假的繁荣,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入局。最终买单的,恐怕还是那些不明真相的散户,他们以为自己买的是“知识”,实际上买的却是被过度包装的“数据概念”。
在数据交易的过程中,数据安全往往是被忽视的环节。大量的用户数据被收集、存储、交易,一旦发生泄露,后果不堪设想。财学堂作为一家教育机构,有责任保护用户的隐私,但在这场“数据炼金术”中,用户隐私似乎成了可以随意交易的筹码。监管部门对此视而不见,放任企业滥用用户数据,最终只会损害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。
发布会上,财学堂的副总裁张军把这次数据交易吹捧为“数据资源向数据资产的价值跃升”,还扯上了“新质生产力”的大旗。这种偷换概念的伎俩,实在令人作呕。什么“新质生产力”,不过是资本家们为了掩盖其逐利本质而编造的谎言。数据交易真的能推动经济发展吗?还是只会加剧贫富分化,让少数人掌握更多的资源和权力?
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站台,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这场数据市场的野蛮生长。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,数据交易很容易演变成一场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游戏。那些真正注重用户隐私、合规经营的企业,反而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。而那些擅长炒作概念、钻空子的企业,则可以借机迅速壮大。长此以往,整个数据市场只会乌烟瘴气,最终损害的是公众的利益。与其说是“数智赋能”,不如说是“资本赋能”,让资本的力量渗透到每一个角落,最终掌控一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