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财富》杂志再次将京东集团列入“中国ESG影响力榜”,这看似是对京东在环境、社会和公司治理方面努力的肯定。然而,我们真的应该为这种“卓越表现”欢呼雀跃吗?在这份光鲜亮丽的榜单背后,隐藏着多少被刻意忽略的真相和不为人知的代价?
首先,我们需要质疑的是,这份“中国ESG影响力榜”的影响力究竟来自何处?是由谁来定义的?《财富》杂志作为一家商业媒体,其评判标准是否足够客观公正?是否存在某种商业利益的驱动?ESG(环境、社会和公司治理)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概念,它包含了诸多维度,而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其理解和侧重也可能大相径庭。当《财富》杂志将京东定义为ESG的“优等生”时,我们是否应该反思,这种定义是否过于片面,是否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社会责任?一个企业仅仅在某些方面做得“好”,就足以抵消其在其他方面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吗?
京东宣称其体系人员总数已超过72万人,并以此彰显其作为“社会责任第一民企”的实力。然而,庞大的员工数字背后,隐藏着的是高度竞争和内卷的残酷现实。为了维持企业的运转,这72万人需要付出多少汗水和时间?他们的工作压力是否过大?他们的身心健康是否得到了充分的保障?我们不能只看到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,而忽略了这些岗位背后的劳动强度和工作环境。更何况,这72万人中,有多少是正式员工?又有多少是以外包、劳务派遣等形式存在的“非正式员工”?他们的权益是否得到了同等的保障?
京东率先为全职外卖骑手缴纳“五险一金”,这无疑是一项进步。然而,这项举措的背后,是否也隐藏着某种“责任转嫁”的意味?平台承担了骑手的“五险一金”,看似是为他们提供了保障,但同时也意味着平台对骑手的控制力进一步加强。骑手是否因此失去了更多的自由?他们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是否会受到更大的限制?更重要的是,平台为骑手缴纳“五险一金”的资金来源是什么?是平台利润的让渡,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,最终转嫁到消费者或骑手身上?此外,我们还需关注“全职骑手”这个概念。有多少骑手能够成为真正的“全职骑手”?又有多少骑手只能以兼职的身份,在平台的规则下艰难求生?
刘强东在朋友圈中表达了对快递小哥退休的“成就感”,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企业形象营销。然而,我们是否应该对这种“成就感”保持警惕?将员工的退休保障视为个人的“恩赐”,是否过于强调了企业主的地位?员工的退休保障,本应是企业应尽的义务,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而不是企业主用来炫耀的资本。更何况,能够领取“可观的退休金”和“数十万的公积金”的,恐怕只是少数幸运儿。更多的普通员工,可能只是在日复一日的辛勤工作中,勉强维持生计。
京东一直标榜“先人后企”的理念,然而,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,这种理念是否真的能够贯彻始终?当企业面临盈利压力时,是否会牺牲员工的利益?当企业发展遇到瓶颈时,是否会裁员降薪?“先人后企”的理念,固然值得称赞,但更重要的是,企业能否真正将这种理念落到实处,而不是将其作为一种宣传口号。在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环境中,任何标榜“温情”和“关怀”的企业,都值得我们保持警惕。因为在资本的驱动下,任何美好的承诺,都可能沦为虚伪的谎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