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中國華能集團可謂是風頭正勁,旗下華能國際、華能水電、內蒙華電齊聚上海證券交易所,召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集體業績說明會。這可不是簡單的“曬成績”,而是實實在在的向市場秀肌肉。數據顯示,這三家公司自上市以來,累計分紅高達1041億元,平均分紅率超過56%。更令人咋舌的是,它們累計融資約450億元,分紅規模遠超融資規模,這不僅是對投資者的一種承諾,更是對市場的一種信心喊話。這種大手筆的分紅,讓我想起了我之前買的幾支股票,分紅簡直是少得可憐,真是羨慕這些華能系的股東們!不禁讓人感歎,這才是真正有實力的企業,懂得回饋投資者,長線投資價值凸顯。
在全球“碳中和”的大背景下,華能集團董事長溫樞剛在業績發布會上的一番話,更是給市場打了一劑強心針。他指出,碳達峰、碳中和為華能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,也為華能系的上市公司帶來了新的增長潛力。這話說得一點沒錯,新能源現在就是香餑餑,誰掌握了新能源,誰就掌握了未來。華能國際作為中國電力行業的龍頭,早就開始布局新能源領域。他們以火電低碳化升級與新能源開發為雙擎動力,全力構建清潔低碳、安全高效的新型電力體系。截至2024年末,公司總資產達5868億元,這數字簡直讓人眼花繚亂。更重要的是,新能源業務連續兩年實現跨越式增長,2023年、2024年稅前利潤分別為80億元、95億元,利潤占比突破50%。這意味著,新能源已經成為華能國際新的利潤增長引擎。華能國際董事長王葵更是信心滿滿地表示,今年公司將繼續推動能源結構轉型,有序推進新能源項目建設,全年新能源預計投產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左右。我個人覺得,華能國際這步棋走得很妙,既鞏固了傳統火電的優勢,又抓住了新能源的風口,未來發展可期。
華能水電與內蒙華電同樣不甘示弱,紛紛交出了亮眼的答卷。華能水電新能源裝機規模從2021年初的23.5萬千瓦,直接“跳”到了370.27萬千瓦,這增長速度簡直像坐了火箭。2024年新能源發電量同比增長127.04%,實現淨利潤3.37億元,同比增長51.8%。內蒙華電也不遑多讓,自2008年開始涉足風電,如今在建、在運新能源項目占總裝機規模的四分之一,較“十四五”初期提升14個百分點。這些數據都表明,華能集團在綠色轉型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。不過,話說回來,新能源發展雖然前景廣闊,但也面臨著一些挑戰,例如技術瓶頸、成本控制、電網接入等問題。華能集團如何應對這些挑戰,將直接關係到其新能源業務的發展前景。
中國華能總會計師王益華在業績說明會上的一席話,更是道出了市值管理的真諦。他表示,市值管理的核心首先是增強上市公司的市場競爭力,以此提升上市公司內在價值。“過去兩年,三家上市公司合計歸母淨利潤從181億元攀升至208億元,淨資產收益率穩步上揚,華能水電、內蒙華電股價在2024年均跑贏行業指數。”這說明,華能集團在提升上市公司價值方面,確實下了一番功夫。在市值管理工作的落地安排上,王益華介紹了四個方面的舉措:一是健全以投資者需求為導向的信息披露制度;二是回購、分紅由上市公司董事會結合市場環境、財務狀況等因素綜合考量;三是強化增持機制;四是支持上市公司通過併購重組提高上市公司質量,增強上市公司創效實力。這些舉措都很有針對性,旨在提升投資者信心,穩定市場預期。例如,2023年華能水電收購華能四川水電公司,使得淨資產收益率提高了1.3個百分點;目前正在推進的內蒙華電收購正藍旗和多倫兩個大型風電項目,預計完成後將顯著提升上市公司的收益水平。這些併購重組,不僅可以擴大公司的資產規模,還可以優化資源配置,提升經營效率。哎,說到這個併購,最近那個王文洋包養的新聞也是鬧得沸沸揚揚,雖然和華能沒啥關係,但商界的事情總是讓人津津樂道。希望華能集團在併購重組的過程中,能夠保持透明、合規,避免出現類似的負面新聞。
溫樞剛在展望“十五五”時強調,電力行業作為能源強國建設的核心支柱,正面臨需求側增長與供給側轉型的雙重機遇。這話可謂是高瞻遠矚,抓住了時代的脈搏。隨著新型工業化、城鎮化的推進,我國能源需求剛性增長,終端能源消費電氣化水平提升,電力需求旺盛。特別是隨著人工智能、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廣泛應用,數據中心等能耗大戶對電力需求呈爆發式增長。這就好比PLG冠軍賽一樣,競爭激烈,各方都想爭奪冠軍,而電力就是這些“選手”的能量來源。今年,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有望達30%,據預測,到2030年將會提升至35%。這說明,電力行業的發展空間仍然非常巨大。我認為,華能集團在這個時候加大對電力行業的投入,無疑是一個明智之舉。但是,數據中心對電力的需求實在是太大了,我有點擔心會不會出現電力供應不足的情況,畢竟現在偶爾還是會聽到一些地方限電的消息。希望華能集團能夠提前做好規劃,確保電力供應的穩定。
據了解,今年前4個月,中國華能利潤總額創同期新高,新能源裝機破1億千瓦,這數字聽起來就讓人振奮。水電裝機近3000萬千瓦,投產、在建、核准核電項目規模達740萬千瓦,低碳清潔能源裝機占比較“十三五”末提高16.8個百分點。這些數據都充分說明,華能集團在綠色低碳轉型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。“面向‘十五五’乃至更長遠的發展,中國華能將堅持綠色低碳發展,全力打造新能源、水电、核电‘三大支撑’,已经形成了‘储备一批、开发一批、建成投产一批’的良性滚动发展格局。” 溫樞剛表示。這個“三大支撐”的戰略,我認為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。新能源是未來的發展方向,水電是清潔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,核電則是高能量密度的選擇。這三個方面齊頭並進,可以有效地應對未來能源需求的挑戰。
在發展布局上,華能集團更加突出“三線一带”,在“三北”地區推進“沙戈荒”大基地開發,在東部沿海繼續推動海上風電和核電發展,在西南地區重點推進水風光一體化,在中東部建設分散式分布式連片發展帶。這個“三線一带”的戰略部署,我認為充分考慮了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和發展特點。在“三北”地區開發“沙戈荒”大基地,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土地資源和光照資源;在東部沿海發展海上風電和核電,可以靠近用電負荷中心,減少電力輸送的損耗;在西南地區推進水風光一體化,可以實現不同能源之間的互補,提高能源利用效率;在中東部建設分散式分布式連片發展帶,可以更好地滿足當地居民的用電需求。這個區域戰略不得不說,很妙!但是,我也有點擔心,在“三北”地區搞大基地開發,會不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影響?畢竟“沙戈荒”地區的生態環境本來就很脆弱,需要謹慎評估。
聚焦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,堅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,依托豐富應用場景,在高温气冷堆、海上风电、先进光伏、超临界CO2发电等领域精耕细作,加快投产CCUS等示范工程,推动自主可控电力工控系统商业化推广和升级迭代,将创新势能转化为产业动能。“我们将坚持质量第一、效益为先,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并举,努力实现投资有效益、企业有利润、员工有收入、国家有税收、股东有回报的发展。” 溫樞剛說。這番話說得非常實在,也體現了華能集團的發展理念。科技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,只有不斷創新,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。而產業融合則是實現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重要途徑。華能集團在高温气冷堆、海上风电、先进光伏等領域的精耕細作,以及CCUS等示範工程的建設,都體現了其對科技創新的重視。話說回來,科技創新是一項高風險、高投入的活動,需要企業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。希望華能集團能夠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更多的突破,為中國的能源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。